首页大数据
段赛民:大数据让媒体传播更有内容
发布时间:2015-01-29编辑:admin来源:新华网

1.jpg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为本次年会致辞。

 北京1月29日电“大数据论坛品牌管理与社会责任”年会今天在北京举行。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为本次年会致辞。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同探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话题。

    今天,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中国质检报刊社及品牌、家电、汽车、医药、孕婴童5家专业组织与新华网共同在这里联合举办大数据论坛暨中国民意好口碑年会,正是大数据时代与时俱进的有益探索。首先,请允许我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新华网是由党中央直接部署、新华社主办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被誉为网上国家通讯社。秉承“传播中国、报道世界、权威声音、亲切表达”的办网理念,新华网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新华网还承办了中国政府网、中国文明网、中央网信办网站等多个国家级网站,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网站。

    最近几年,数字化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大数据概念也被更多人熟知。新华网与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早在2012年起就展开战略合作,从政务微博研究、到城市网络形象排行榜、到中国品牌口碑研究报告的几十期的发布,均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网络大数据应用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尤其是商业领域应用,今天的口碑研究成果就是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的有效参考。而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其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发展也很快,例如政府部门一直很重视的舆情分析就是典型应用。

    社交媒体的出现对所有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形态构成了挑战,微博和微信的爆发式增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注意力,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社交媒体深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的产生速度大大提高,几乎接近于分钟,使得一个网民们可以以极低的成本,产生出包含文字、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以EB计算的信息,而一家百年媒体所积累的全部信息也不过十个GB,这种数量级上的差异使得新闻很容易淹没其中。同时在突发事件面前,新闻报道和一手信息发布已经被百姓为主的"草根随拍"和以官方为主的"新闻报道"逐渐替代。

    大数据时代的反馈模式是一场新的生产革命:一切将以数据为中心,基于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创造出有价值的信息,仅仅会采访、写稿已经不能满足新闻制作的需求了,对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在"大数据时代",新闻线索的获取需要更加专业,媒体可以通过自己的数据研究中心,或者依靠数据库新闻团队,利用专门的技术和工具从海量信息中去挖掘,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进一步拓展新闻深度。

    大数据时代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更高质量的信息,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目不暇接、过载的信息量。过载的信息和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的有效需求之间出现矛盾,再好的内容,如果不能有效地和用户需求对接,也很难实现自身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已经进入信息智能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信息过载情况下树立起"内容为王,重视服务"理念,重视信息与用户的有效匹配。

    内容为王,实现个性化新闻订制。网络信息的爆炸性与受众注意力的有限性,决定了用户只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有用的信息内容,这意味着个性化新闻将吸引更多的受众,成为媒体未来的生存之道。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实现信息智能匹配,进而更好地实现信息价值的变现,实现信息的智能化生产、传播和匹配。运用大量用户数据,分析用户阅读习惯,找出相关关系,实现个性化新闻订制是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重视服务,锁定全媒体精准挖掘。如舆情服务-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公众的意见、态度、情感等原来难以捉摸的内容也可以数据化,这使得网络舆论的研究可以更加精准。不仅如此,由于社会关系也已经在互联网上进行了充分展开,所以对公众舆论的研究就可以和社会关系等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多维度的考察。这无疑对于提升舆情研究和服务具有重要价值。 "大数据时代",也应树立"大舆情"观念。

    再如数字营销-"大数据"技术为广告投放和数字营销也提供了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网络用户的行为追踪更加便利。通过网民行为追踪以分析网民消费行为,建立用户数据库,并据此采取一对一的广告投放,广告受众便细分到了某类人群,甚至一个上网终端对应一个受众来发布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广告的精准投放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中国的大数据应用正在各行业、各领域进行着广泛探索与实践,企业的消费者研究与传播的转型也就成为必然。无论是亚马逊、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企业还是沃尔玛、保洁这样的传统消费品企业,无不将大数据分析作为消费者研究的精准制导武器。中国大数据发展正与国际同步推进。谢谢!